首页 > 今日头条 > 正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广西北海经济成就斐然
2019-05-22 13:13:18   来源:欧洲新侨网 杨珊珊 北海市政府新闻办供图   

摘要: 回顾70年的不平凡历程,过去的发展成就值得我们骄傲,但未来的美好愿景更值得我们去追求。如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北海人民正在鼓足干劲、担当实干
     新中国成立70年,弹指一挥间。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北海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自强不息、砥砺奋进,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夺取了一个个胜利,把荒凉、封闭、落后的旧北海建成了一座繁荣兴旺、蒸蒸日上、文明开放的现代滨海新兴城市。
 
北海市政府新闻办供图
 
    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实现了从千万元级到千亿元级的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时,北海只是一个偏僻落后、鲜为人知的渔村式小城,经济实力十分弱小,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126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154元,财政收入也仅有17万元。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1984年国务院把北海市列为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城市的35年来,北海经济发展尽管经历曲折与艰难,但总体上保持较快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到2018年,北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13亿元,人均水平72581元;财政收入达到225.2亿元。1984年-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十二五”以来,经济增速连续几年位列广西第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北海市抓住机遇,实现了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跨越,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经济很快进入低潮。进入新世纪以后,市委、市政府充分用好国家的支持政策,及时消化了开发热留下的大批停缓建工程,大力发展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海洋产业和现代农业,经济得到恢复性发展。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北海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随后,北海市成功实施“三年跨越发展工程”,显著夯实了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和文化支撑,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北海市政府新闻办供图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广西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厚意视察广西,首站到北海,为广西把脉定向、描绘蓝图,对北海进行战略定位,要求我们打造好向海经济、写好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给北海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巨大鼓舞和激励。

     两年来,北海人民时刻铭记习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担当实干。市委对北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深度把脉和认知,鲜明地提出:北海要提高在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全国280个地级市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要提高在全区14个市中的贡献和作用,关键在于做大经济规模和城市规模。扩大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的关键操作点在于抓项目抓产业。抓产业上项目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抓招商。要想项目快落地、早见效,就必须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坚决实行“三坚持两改变”。生态是北海的生命,必须把“生态立市”的大旗高高举起,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城市是北海的形象,旅游是北海的名片,文化是北海的灵魂,必须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环境,让城市更有知名度、美誉度,更有吸引力、影响力。北海脱贫任务不算重,不能满足于向着贫困去打补丁,而要朝着发展去换新装。北海已经很好,还能更好,应该最好。要加快建设富强、开放、生态、文化、幸福新北海,让全市人民的自豪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实。这一系列重要认知,全面落实了新发展理念,成为指导和推动北海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


北海市政府新闻办供图
 
    两年来,北海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及北海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编制向海经济发展规划,精心谋划和推动向海经济发展。坚定不移抓项目、抓招商、抓产业、抓生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城乡建设管理、全域旅游城市建设、农村脱贫攻坚“四大会战”,推出了一系列推动工作落地见效的发展举措,进行了一系列接地气的制度改革设计,引进和建设了一大批重量级项目。北海的影响力吸引力越来越高,外来客商投资北海的热情越来越高,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干部群众做事创业的干劲越来越高,正在全面爆发巨大的发展潜能。

    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实现了从农业主导到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北海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农林牧渔业是以渔业为主、农业和牧业为辅的格局。农业产值仅632万元,工业只有几家小工厂和一些手工作坊,全部工业产值仅为201万元。第三产业也是一片凋零。三次产业结构为88.8∶5.6∶5.6,农业占据主导地位。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16.6:48.1:35.3,工业占了43%的比例。70年来,北海不仅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历史性转型,而且初步建立了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优势凸显。改革开放以来,北海市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广良种良法、实施“三田”建设,以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抓手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扎实做好“海”的文章,大力发展海水养殖和远洋捕捞,培育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农(水)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电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9.1亿元,增加值增长5.7%,创10年来新高。新建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57个,新增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远洋捕捞产量突破2万吨、增长134%。全市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3万元。

 

北海市政府新闻办供图
 
    新型工业后发赶超。改革开放以来,北海由原来的原盐、水泥、化肥、烟花爆竹、罐头等主要产品的工业,逐步向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为主要产品的工业转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特别是近10多年来,北海坚持狠抓工业不放松,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建成了工业园区、北海出口加工区、高新产业开发区、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等7大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培育发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临港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2018年,北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14.5%,工业增加值增速7.1%。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临港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537亿元、增长14.6%。

    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引导下,北海市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传统的商业饮食、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行业进一步巩固发展,旅游、房地产、金融、信息、保险等行业蓬勃发展。2018年,接待国内旅游者3935万人次、增长28.2%,国内旅游消费499.7亿元、增长37%。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8.9亿元,占GDP比重为3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5%。近两年, 北海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育了发展新动能。

    ——坚定不移抓招商抓项目强龙头。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和招商力度,在自治区党委“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产业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围绕把特色产业做强做优,绘制了“产业树图”和“产业地图”,实行全员招商精准招商,陆续形成了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海洋产业、林纸与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和高端服务业7大“产业树”,惠科电子、中石化北海炼化、诚德新材料等一批重点企业已经逐步成为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龙头。为加快推进项目,北海重点破解了三大难题。一是项目审批效率问题。对照全国最好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建立领导联系项目、部门并联审批、营商专员、营商环境监督员和“该干即办”五项制度。部分涉地项目审批由原来的60多个环节350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环节60个工作日以内。二是项目用地问题。制定实施了《北海市辖区集体土地征收及房屋搬迁补偿安置补充规定》,改变以前宅基地补偿的做法,实行楼房安置补偿,既避免了形成新的城中村,又加快了征地搬迁进度,拓宽了解决土地瓶颈问题的渠道。三是资金问题。印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策划整合、改组原有投融资平台公司,积极争取银行信贷支持,大胆创新“以地换项目、以地换产业、以地换基础设施”的模式,同时尽量把可以经营的项目推向市场,既解决了项目资金投入问题,又大幅度降低了财政支出压力及财政债务风险。

    ——以大旅游的理念谋划提升北海旅游水平。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城市建设大会战,走出了一条品牌引领、政策推动、项目支撑、全域发展的新路子,在招商引资、机制创新、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推进银滩改造提升,理顺银滩管理体制机制,编制银滩规划,对银滩“潮”雕进行改造,加大旅游推介和招商力度,布局了一大批大型文旅项目。推动“旅游+”和“+旅游”互动发展模式,推进旅游和农渔业、科技、文化、影视、体育、康养等领域融合发展,增加旅游有效供给。调整并延长高星级酒店扶持奖励政策,对五星级酒店用地予以大力度的优惠和奖励,吸引了多家国际品牌高星级酒店项目进驻落户北海。加快建设月饼小镇、银滩疍家、侨港、高德等特色旅游小镇、特色街区。积极培育航空市场。通过综合措施,全面改变北海旅游形象,提升北海旅游服务功能,擦亮北海旅游金字招牌。

    ——谋划和推动以金融为龙头的高端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北海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宜居环境良好、交通便捷等优势,制定出台《北海市关于鼓励发展高端服务业的优惠政策》《北海市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实施意见》等政策。加快推进凡普金钰红树林金融科技小镇等项目,打造辐射东盟的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区和广西现代金融活跃示范区。北海正在全力推进的重大项目,有12个是百亿级的,有60多个是十亿级的。今明两年将陆续开工建设。这些项目投资额大,质量高,很多是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项目,各行各业各种类的项目都有,工业项目、农业项目、文游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开花。

 
北海市政府新闻办供图
 
    三、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面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北海具有悠久的开放历史。早在秦末汉初,北海就是中国与东南亚、西亚乃至欧洲进行海上贸易的重要商港,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受近代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北海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基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对外贸易规模很小。

    1984年5月,国务院把北海列为全国首批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北海这个千年商埠从此站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35年来,北海人民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特殊支持政策,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抓住机遇,筑巢引凤,迅速形成开放发展的“洼地效应”。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北海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开放优势,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不断拓展与珠三角、大西南以及港澳台等地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产业园区为平台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先后与12个国际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先后获批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从1984年到2018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由零开始增加到562.82亿元,全口径利用外资由1081万美元增加到6.92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由3882万美元增加到320.8亿元。

 
北海市新闻办供图
 
    近年来,北海市深入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五个扎实”新要求和打造向海经济的新任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开放优势,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带动战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外开放迈出了新的重要步伐。

    ——大力推进对外开放通道建设。抓紧推进合湛高铁、向海大道、滨海景观大道、广西滨海大道4条经济大动脉的前期工作,对接“珠三角”先进生产力,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步伐。新开通北海-成都、北海-重庆、北海-北京动车。策划了26个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项目,其中包括北海至贵港城际铁路、北海至玉林城际铁路、北海综合交通枢纽、北海出口加工区B区物流产业园等,总投资额1059亿元。

    ——积极参与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开放格局。发挥好港口、铁路、高速公路作用加强对外联系,积极融入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用好铁山港口岸扩大开放、国家级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入境再制造/全球维修示范区、出口加工区获批优化升级为综合保税区等四大国家级政策平台,主动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进行产业对接、交通对接,接受粤港澳大湾区辐射,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设立CEPA绿色通道窗口,推进CEPA先行先试示范基地建设。与多个东盟国家的商会建立了沟通联系渠道。进一步深化北部湾城市群合作,加快推进一体化,在教育、通信、医保等民生领域率先实现了突破。抓实26个“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十三五”以来,北海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2家,合同外资额为12.9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6亿美元。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以电子信息产品和水海产品为主要商品,开拓港台、欧美、东盟等国际市场。现已成为广西唯一一个获得三个国家级外贸基地的城市,是广西获得自治区级以上外贸基地最多的城市。创新口岸监管服务模式,多举措切实推进口岸提效降费,提高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北海海关进口通关时间比2017年全年缩短3.9小时,出口海关通关时间缩短1.2小时,进口24小时通关率在沿海片区中名列第一。

    ——推进特色优势企业“走出去”。北海是广西最大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两项指标均占全区70%的份额。近年来积极推动远洋捕捞和水产品加工业“走出去”,在非洲毛里塔尼亚投资22亿元建设远洋渔业园项目。目前全市有对外投资的企业55家,中方协议投资总额6.24亿美元,遍及五大洲、21个国家和地区。

 
北海市新闻办供图
 
    四、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变革。

    解放初期,北海开展了一场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的土地改革运动,同时推动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剥削的经济制度,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北海首先在农业农村领域实施了系列改革,建立了适应生产力需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1984年,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获批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1992年,国务院把北海列为中国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出海口,北海以“建设大通道、服务大西南”为契机,坚持外联内引“双轮驱动”,创新政策灵活运用,打开了招商引资新局面。1994年起,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北海咬紧牙关,负重拼搏,以深化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为主要抓手,着力化解大开发热潮遗留问题、促进经济逐步企稳转好。进入新世纪以后,北海市委、市政府深化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贯彻落实国家及自治区有关部署要求,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相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改进公共服务,优化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有效发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突出优势。在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北海着力打基础、扬优势、育支柱、补短板,逐步建立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大产业为引领的现代工业体系,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走上正轨、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北海紧跟党中央改革步伐,坚持发展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统筹推进面上改革,奋力突破重点改革,大胆创新试点改革,策划推进一系列接地气改革,取得了重大改革成效。比如,创新招商方法,绘制7大“产业树”精准招商,引进了一批十亿级、百亿级项目。创新征地搬迁安置方法,大刀阔斧解决了拖了十多年的进港铁路“最后一公里”、银滩中区等征地搬迁老大难问题,保障了项目用地需求。创新商事登记制度,在广西率先实现“多证合一”全覆盖,率先完成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两单融合”。创新融资方法,科学经营土地,让政府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也能发展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创新城市管理方法,实现“网格化”管理,创立“北海e眼”,提高执法效果。创新服务、监管和激励方法,推行优化营商环境“五项制度”,再造审批流程,重新组建行政审批局,提升营商环境水平。创新乡村振兴方法,围绕“人、规、地、产、城”五个关键要素做工作,以产业扶贫、“三员九有”为重点促进高质量脱贫。创新打击传销手段,采取“十个一律”“八种方法”“九项措施”,取得了一批战果。

 

北海市新闻办供图
 
    北海营商环境、行政审批、政府采购等多项重点领域的改革走在广西前列;“农事网通”“阳光红页”被人民网列为“人民领袖习近平关注的十件小事”、入选“2018年互联网治理创新十大案例”;涠洲岛旅游区综合改革等一批标志性接地气的改革事项取得重大进展。
 

北海市新闻办供图
 
    五、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实现了从渔村式小镇到现代滨海新兴城市的历史性变身。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海市区仅有两条街道,建成区仅0.8平方公里,人口只有7.3万。现已发展成为一座拥有约1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8万人口,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设施配套、管理有序、环境优美的“魅力之城”。

 
北海市新闻办供图

    1984年北海被列入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北海市抓住机遇,迅速搭建了现代城市发展基本框架。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北海确定为特大中心城市。随后的十多年,北海市全面加快城市开发建设步伐,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以合浦县城和铁山港区为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已建成七纵七横主干路网。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同时拥有深水海港、全天候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及管道运输五位一体综合交通网络的城市。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6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3个;北海机场现有国际国内航线31条、通达国内外城市35个;北海火车站每天发往动车最多时达36对,年客运到发量近千万人次。

    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提升年等活动,不断加大投入,把城市建美管好。推进城市总体设计,相继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综合交通、市政、蓝线、绿线、防洪排涝、海岸线功能景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一湾一带、一心一核”的市区空间布局、“一区、一带、三轴、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拉开城市框架布局,推动城区向东向北两翼展开。优先规划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设施,留足绿色和公共空间。加大投入,推进道路、公园、场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改造了海洋大道等一批城市主干道,市工人文化宫投入使用,体育馆、图书新馆即将完工,停建了近10年的北部湾体育中心重新启动;提升改造了中山公园和长青公园。审批建设中加广场、北海之星等10幢超高层建筑,打造北海新地标,重构北海天际线,提升城市档次和品位。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网格化,建成数字城管指挥中心,把城区划分为14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支队伍综合执法。创立“北海e眼”综合执法指挥管理平台,群众可以随时用手机对不文明现象进行拍照监督举报。

 
北海市新闻办供图

    六、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从偏重经济增长到坚持生态优先理念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北海的经济、产业、城市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生态仍然保持良好,仍然是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

    北海的空气可以“洗肺”。空气质量在全国统一监测的338个城市中名列前茅,城区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于内陆城市近百倍,有中国最大的“城市氧吧”之美誉。曾被评为“全国10个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中国十大宜居城市”“最中国生态名城”两次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殊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国家园林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海市的绿色生态意识不断强化,注重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和资源能源的矛盾关系,努力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提高项目准入环保门槛,淘汰“三高”企业和落后产能,开展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十二五”以来,北海在环保领域的投入超过35亿元,新建了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5%。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连年100%达标,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比例达到 95%。主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100%。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多年保持广西第一。大力构建“绿色屏障”,累计造林24.5万亩,森林覆盖率32.52%,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8%。红树林面积逐年增加,由2011年的3038公顷发展到2018年的3888.8公顷。建成公园20个,公园绿地的布局实现居住用地范围内500米半径基本覆盖。同时,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一批绿色生态乡村,全市有11条自然村获评为自治区级生态村。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海时对北海优良的生态环境给予了充分肯定,极大地强化和提升了北海干部群众的绿色发展理念。市委鲜明地提出,生态是北海的生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不需要一个雾霾蔽日的北海,而要一个碧海蓝天、清新“氧吧”、可以来深呼吸的北海!北海没有先污染后治理的余地,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立市”的大旗高高举起。制定实施了《推进生态立市行动方案》。市人大相继完成了涠洲岛、沙滩、红树林等保护立法。市委全会决定对市内湿地、红树林、海湾、湖泊、水库、河道划出红线加以保护。规定距海岸沙滩300米范围内严禁新建非公益性永久建筑,严禁填海、圈占沙滩和红树林。开展了非法开采海砂整治百日行动,整治修复了合浦采石场“天坑”。市财政预算资金安排优先满足生态项目需要。启动生态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水环境治理三年攻坚战和南流江流域环境整治项目。邀请整治改造南宁那考河项目的北京排水集团,按照“治污、生态、为民”的理念整治冯家江湿地,把这个项目打造成北海市内最大的生态亮点。

 
北海市新闻办供图
 
    七、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从严重滞后到长足发展的历史性进步。刚建国时,北海的社会事业十分落后。全市仅有70余所公立、私立小学,20所普通中学,学生1.8万多人;医院、卫生院23家,病床233张。改革开放以来,北海逐步加大了对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整体投入,使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机构日益增多,初步形成了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体系;形成了多阶段、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教育体系,各类学校发展到795所,学生44.5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学生5.7万人;文化事业建设在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电视电影、美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与发展。建设成了健全的城乡医疗、卫生、防疫、保健服务机构,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034个,病床8905张,卫生技术人员10742人。体育、广播电视等事业也实现了较快发展。

   近年来,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学难、“大班额”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北海市不断加大对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5年来累计投入超过150亿元,新增教育用地2.2万亩。实施了名校引进、名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名教师名班主任引进培养“三名”工程,以及引进优秀教育人才“千人计划”。聘请一批知名教育专家组建教育顾问团队。开展“童子1+N”素质教育。实施中小学校建设“三三零”工程,将在3年时间内筹措不少于30亿元的资金,力争新引进、新建、改扩建30所以上的中小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计划投资160亿元建设北海职教园区,推动形成“10+2”职业学院群。加大教育合作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名校到北海合作办学。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北海已经结束了10年来城区没有新建公办学校的历史,缓解了20多年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难题,实现了20年来举办公办本科院校的愿望,取得了30年来引进优秀教育人才的新突破。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5年来市财政累计向医疗领域投入72亿元,年均增长14.3%。大力引进医疗人才,累计引进卫生领域的高层次人才121名,其中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17名。大力实施“名医工程”,每年安排5000万元,引进和培养一批名医及高层次医学团队,打造特色专科和医院品牌。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名医专家工作室,石学敏院士专家工作站成功落户北海。采取“房地产+医院”“房地产+康养”的模式,大力引进一批高端医疗机构和健康产业项目。

 
北海市新闻办供图
 
    八、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实现了从贫困潦倒到幸福安康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北海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37元增加到2018年的339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9.5元增加到13998元;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983年的770元增加到2017年的60662元。居民储蓄余额迅速增长,2018年末达到655.15亿元,是1991年的69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吃穿越来越讲究,用的越来越高档,住的越来越宽敞。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6平方米,全市人均拥有汽车0.3辆。

    近年来,北海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每年民生投入占全市财政支出的75%以上,实施了一系列惠民工程。

    ——大力推进创业就业。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来抓,以“返乡行动”“末梢行动”“抢滩行动”“破冰行动”“招聘行动”“特岗行动”等活动为载体,加强就业服务,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两年来,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2.9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由前几年的3.5%左右降至2%左右。努力扩大创业平台,全市创业孵化基地达到15个,建成1个农民工创业园,正培育1个双创大街、2个创业街区、1个创业社区。通过各孵化单元,成功孵化1036家小微企业,带动6370人高质量就业。北海高新区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被认定为广西唯一的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经过精准识别,北海共有79个贫困村、4.6万贫困人口,目前已经有43个贫困村、2.3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帽。以项目带动、产业扶贫为重点,把发展农渔业作为消除贫困和致富发展的重要出路。2017年引进台湾农渔业协会黄一成理事长建设渔业养殖示范项目,形成连锁效应,一批台商、港商来北海投资龙虾养殖、生态养蟹、甘蔗深加工等项目。他们带来的新品种、新理念、新模式,给北海农渔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注入了脱贫攻坚的新动能。围绕“人、规、地、产、城”,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4”规划及方案,强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以“三员新九有”推动实现高水平脱贫,全市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乡镇和村“两委”干部当好资源调查员、项目包装员、招商引资员,推动实施有特色产品、有加工厂、有种养基地、有小市场、有电商、有农(渔)家乐、有升级版合作社、有小花园、有村庄规划建设。把乡镇书记及乡镇长作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内因中的关键因素,抓好30个乡镇书记、乡镇长素质能力提升实现全覆盖,分批组织分三路到东中西部先进乡镇考察学习,邀请区外专家及发达地区乡镇书记传授经验,把他们培养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的突击队、带兵人。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市城乡居民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健全,整合了城乡居民医保,形成了多险种、广覆盖的社会保险体系。参保人数发展到160.8万人。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2017年3月北海市成为广西第一个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地级市,全市11家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和6家基层医疗机构开通了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基本实现全覆盖,结算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基本民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18年,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20元和每人每年4000元,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350元和190元。全面落实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政策,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危房改造取得明显成效。

 
北海市新闻办供图
 
    回顾70年的不平凡历程,过去的发展成就值得我们骄傲,但未来的美好愿景更值得我们去追求。如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北海人民正在鼓足干劲、担当实干,向着建设富强、开放、生态、文化、幸福新北海大踏步迈进,努力谱写好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中国北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在广西举行
下一篇:武汉黄鹤楼发挥文化影响力 向海外展中华文化魅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