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断投入人力物力发展人工智能(AI),AI已越来越多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国家职能中,甚至连中国的法院也在使用人工智能来协助判案。
2019年,AI法官助理"小智1.0"横空出世。2021年9月,杭州一家法院引入AI法官助理"小智3.0"协助审理10人向银行贷款不还的案件。
原本十个金融案件要分开审理,需要审十天,但在"小智3.0"的协助下,"十案联审"只花了30分钟。
起初,小智3.0接管的是重复性的工作,如在听证会上宣布法庭程序。现在,该技术已被用于记录证词,分析案件材料,并实时验证数据库的信息。
小智3.0主要用于简单的财务纠纷案件。不过,苏州的一家法院已经利用类似的技术解决交通事故的纠纷。人工智能审查证据并撰写判决书,节省了法官的时间。
小包公智能量刑预测系统是另一个法律人工智能平台,也被法官和检察官用于刑法领域。
该系统能够根据对案件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和类似案件的先前判决提出刑罚建议。
"他们希望确保在中国不同地区,刑罚都是一致的"
美国杜克大学法学院(Duke Law School)法学教授乔仕彤向德国之声表示,"我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甚至被中国法院用于刑事案件的吸引力。中国刑事司法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确保统一性。他们希望确保在中国不同地区,刑罚都是一致的。"
不过,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法律和政策学助理教授Li Zhiyu说,在基于人工智能计算做出的决定可能被认为比人类做出的决定更可信的情况下,使用人工智能来协助做出更复杂的法律决定会带来伦理问题。
"虽然法官和检察官有自由忽略或拒绝这些刑事处罚的建议,但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决策是否会因为认知偏差无意识地受到影响",她说。
将法律交到科技公司手中?
在世界范围内,基于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主要用于优化法律数据库,让专业人士和公众更容易访问这些数据库。
在加拿大,智能电子谈判系统 Smartsettle ONE曾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成功解决了一场长达三个月的未付费用的纠纷。
双方在屏幕上移动旗帜,以表明可能的妥协空间。 然后,该程序使用投标策略推动当事人在不透露其底线的情况下达成和解。
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准备进一步在法律事务中使用人工智能。
法国在2019年禁止任何基于人工智能的判决结果预测,原因之一是避免司法决策数据商业化,因为法院没有能力自行开发人工智能。
该过程将外包给私营技术公司。 例如,中国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和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参与了在线交易纠纷人工智能的开发。
这一过程可能被外包给私营技术公司。 例如,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的中国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就参与了在线交易纠纷人工智能的开发。
一个根本性的挑战
杜克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乔仕彤指出,"这些公司的动机肯定不同于公共机构。这个过程需要被问责。确保数据本身没有偏见、算法公平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都是一个根本性的挑战。"
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机器,即所谓的"一站式"服务,可以每天 24 小时提供法律咨询、登记案件和生成法律文件。 他们甚至可以计算法律费用。
然而,对于这些人工智能律师提供的信息,其可靠性存在争议。 据说这些机器会考虑案件中涉及的材料、情感和时间成本,并为用户提供有关预测结果的计算信息。 其局限性在于,自动化可能会错过细微差别并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杜伦大学助理教授Li Zhiyu说,"根据我们的采访结果,一些人对机器生成的预测的可靠性和有用性持怀疑态度,因为这些预测主要基于对多项选择题的回答,而不是面对面的互动交流。"
另一个问题是,由于中国各地区的数字化程度不均衡,人工智能系统会根据不完整的公共记录进行评估。
一些有争议的案件已从政府数据库"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删除,因为公众对被指控的肇事者的惩罚不力感到愤怒。 这引发了人们对基于碎片化数据的人工智能能否做出公正决策的担忧。
乔仕彤说,"我认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同时又要确保问责,既是一个特殊的中国问题,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即使是法官也不了解人工智能的决策机制,因为它是一个黑匣子。有了人工智能, 公民个人追究法官和政府官员的责任将变得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