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3-13 09:58:48·美乌代表沙特吉达会谈 开局发出积极信号
-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3月10日拒绝具体说明俄乌双方必须做出哪些让步。他表示,俄罗斯人无法征服整个乌克兰,而基辅很难收复所有失地。乌克兰很难在任何合理的时间内将俄罗斯人逼回到2014年的水平,他说。他指的是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之前的乌克兰边界。俄罗斯目前控制着乌克兰约五分之一的领土,包括2014年吞并的克里米亚。
泽连斯基3月10日抵达沙特阿拉伯,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 本 萨勒曼举行会晤。但他如此前所宣布的那样,没有参加11日在吉达的利兹卡尔顿酒店会议中心举行的与美方代表的会谈。
英国首相斯塔默3月10日向特朗普表示,他希望吉达会谈取得积极成果,美国的军事援助和情报共享能够恢复。波兰总理图斯克则在X上写道亲爱的美国人,亲爱的乌克兰人,不要浪费这个机会。今天,全世界都关注着在吉达的你们。祝你们好运!
- 2025-03-10 09:32:42·中国外长记者会,照鉴历史启示当下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这样的历史感,还在于通过历史回归常识。
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国家有一种论调,认为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不等于一个中国原则,没有明确台湾主权归属,没有阻止台湾参与国际组织。
“散布这种论调的人,首先应该补一补基本常识。”王毅回应说,“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既是历史,也是事实。”
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规定,到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历史的经纬清清楚楚呈现在外界面前。
用历史讲清现实,贯穿整场记者会。
谈及中俄关系,“友好的历史逻辑不变”;论及中日关系,“防止军国主义阴魂复活”;说起全球南方,“有着反殖反霸的共同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可以消弭误读与曲解的空间。
这样的历史感,更在于以史为鉴,启示当下,寻找未来的答案。
- 2025-03-08 09:03:29·马克龙再提为欧洲盟国撑起“核保护伞”
- 德广联的报道指出,核威慑力是法国国家主权的一个重要支柱,巴黎无论如何都不会将其控制权与别国分享。而法国最大的反对党、右翼民族主义的国民联盟领导人勒庞(Marine Le Pen)甚至拒绝以任何形式将法国的核武主权泛欧化。
勒庞本周除在议会表示,核威慑是不能分享的,否则就是自毁国家重器。我们的核武军力是我们主权的至高组成部分,不能有任何让渡。核威慑只能是国家赋予合法性,而且只有在让潜在的攻击者无法洞察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
- 2025-03-08 08:05:12·政府工作报告涉侨表述凝侨心、聚侨力、护侨益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兴钰说,今年的表述显示了对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当前海内外侨情呈现新变化,侨胞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化,侨务工作者要应变局、开新局、谋大局,深化为侨服务各项工作。
“侨务工作者需要针对侨胞的不同需求强化精准服务,满足其个性化诉求;持续优化涉侨服务事项办理流程,为华侨回国创业、落户、医疗等提供便捷服务;加强对侨资企业的服务保障,为新侨创新创业搭建新平台,多措并举助力侨企发展。”李兴钰说。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岳阳市侨联副主席柳玲玲表示,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被提及,体现了维护侨益工作的重要性,也回应了侨胞期待。
“随着各种联系日趋紧密,现有涉侨法规已不能完全满足华侨权益保护的需求。”柳玲玲说,目前已有多地先后制定出台华侨权益保护条例,完善涉侨身份认定、推进华侨身份证件便利化应用等举措也持续推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顾问刘以勤说,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也将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 2025-03-03 20:46:33·英、法、乌将向美国提交俄乌战争停火计划
- 英国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主持此次会议,来自法国、德国、丹麦、意大利、荷兰、挪威、波兰、西班牙、加拿大、芬兰、瑞典、捷克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的领导人将出席会议。斯塔默在会前表示,决心找到结束俄罗斯对乌克兰战争的途径,我们有机会团结一致,确保乌克兰实现公正持久的和平,维护其主权和安全。现在是时候团结起来,为乌克兰争取最佳结果,保护欧洲安全,并确保我们共同的未来。按计划,土耳其外长、北约秘书长以及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理事会主席也将出席。会后,泽连斯基将觐见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
欧洲政策中心马尔蒂修特(Maria Martisiute)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欧洲尚未完全团结一致,但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她说,欧洲必须与乌克兰联合起来,同时与土耳其、加拿大、挪威等国合作,展示统一战线并发挥影响力。她认为,为结束俄乌战争,欧洲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并为此达成共识,我呼吁,展示行动,采取行动,包括增加国防开支,以及没收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
- 2025-02-25 14:28:19·美国冻结外援会将全球影响力拱手让给中国吗?
- 作为全球发展的两大参与者,中美两国在外援资金的使用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威廉玛丽大学(William & Mary University)全球研究所的国际发展研究实验室AidData的数据,大部分中国援助资金以贷款形式发放,通常用于能源和基础设施项目,而美国的援助资金大多为低息或无息贷款,以及直接拨款,主要投向公共卫生和人道主义援助领域。
在秘鲁,中国资金帮助建设了13亿美元的钱凯港(Chancay),该项目于去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秘鲁期间启用。而美国的外援资金则用于支持咖啡和可可种植,以取代当地的可卡因生产。
在非洲,美国外援资金用于抗击艾滋病,在南苏丹,用于为营养不良儿童提供治疗,在墨西哥,用于为移民收容所提供医疗服务。
美国国会认识到,美国也应投资于港口和工厂等实物基础设施建设,并因此在2018年成立了一个机构,将政府资金与私人投资相结合,用于支持安哥拉跨非洲铁路项目等工程。
- 2025-02-25 14:23:57·梅尔茨有望问鼎总理:从政坛失意者到保守派领军人物
-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梅尔茨就曾在德国联邦议院投票反对放宽堕胎法以及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PGD)。1997年,德国议会通过法案,将婚内强奸与其他强奸行为一同纳入刑事犯罪,但梅尔茨当时对该法案投下了反对票。
梅尔茨一向支持核能,并倡导更自由的经济政策,推动减少官僚主义。大约25年前,梅尔茨便对德国移民政策带来的影响表示不满,称之为外国人问题,并坚持德国社会应当有主导文化(Leitkultur)。
如今,在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梅尔茨将这些议题再次带回大众视野。在德国电视二台(ZDF)的访谈节目《马库斯 兰茨》(Markus Lanz)中,梅尔茨指责德国的移民政策导致社会融合不足:有些人根本不应该留在德国,但我们却长期容忍他们的存在,不遣返、不驱逐,然后又对他们引发的社会问题感到惊讶。他还抨击一些移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称有些家庭的父亲完全不认可教师的权威,尤其是女教师的权威,而他们的孩子基本上就是小霸王(kleine Paschas)。
- 2025-02-18 16:17:29·中国会不会填补“美国优先”留出的空间?
- 曾经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修昔底德陷阱、担心中国崛起必然对美国霸权构成挑战从而极有可能引发重大冲突的美国政治学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认为,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无疑会竭尽全力去取代美国的既往角色。他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说:如果美国退出一个又一个贸易协定,那么像中国这样希望通过贸易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就会去填补这一空缺。
针对特朗普上任后就立刻宣布退出世界卫生组织等多个国际机构,艾利森同样指出,这将是北京的良机,习近平已经注意到这里有很多机遇,要是美国不好好出牌,北京就更容易取得成功。
北京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经济学者王辉耀也对德国之声表示,包括发动新一轮全球贸易战在内的美国单边主义、孤立主义行动,短期看可能确实对美国有利,长期来看可能会促使全球更多的国家、包括欧洲国家来和中国做更多的生意,所以反而可能对美国不利、中国有利。
- 2025-02-15 20:21:57·德国总统严批特朗普:无视既定规则
-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当天也在慕尼黑安全会议发表讲话,她警告道,在与普京计划进行的有关乌克兰的谈判中,请特朗普总统不要做出重大让步。
冯德莱恩表示,乌克兰的失败不仅会削弱欧洲,也会削弱美国。她指出,这可能会导致印太地区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冯德莱恩说,全球的专制政权都在密切关注,是否可以在侵犯邻国和违反国际边界的情况下逍遥法外,或者是否存在真正的威慑。因此,现在采取正确行动至关重要。
冯德莱恩强调对乌克兰的支持。她说,普京应该来证明自己不想延长战争,表明自己已经放弃了摧毁乌克兰的目标。她补充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为和平努力。
- 2025-02-09 14:51:44·德国大选:下届政府对中国会更强硬?
- 中国本身的态度,如是否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开放力度,也会对德国新政府的对中政策产生影响。尽管中国保持8年的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去年已被美国取代,但中德贸易去年仍高达2470亿欧元,中国也仍是德国重要的出口市场(名列第5)。去年,外资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整体减少,但由于采取在中国为中国(生产)的战略,德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仍在增长。
辜学武认为,尽管在现任德国政府治下,德国的去风险战略已产生作用,德资在中国开始更多着眼为中国生产,而不是为全球供应链生产,许多德国企业同时也在世界其他地区投资开拓,但是,在能源和环保等领域,中德仍有合作空间。他说:未来合作的亮点可能是中国的一些优秀的、领先的电动车企业、电池制造商大幅度走向欧洲。这也是德国和欧盟对中国实施电动汽车关税的一个主要目的不一定是要卡住中国电动汽车进入德国和欧洲,而是迫使中国电池产商在权衡利弊后宁愿在欧洲和德国投资生产,而不是用整车出口的方式来占领欧洲市场。这个领域可能出现双方都有利可图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