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海华声 > 正文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2017-01-23 09:46:57   

摘要:王卫军,江苏泗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全国70后代表性书法家,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青联常委,中国沧浪书社社员。书法作品入选首届全国书法三名工程作品展,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一等奖,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等十多次全国性大奖。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王卫军的书法文 薛元明清

王卫军,江苏泗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全国70后代表性书法家,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青联常委,中国沧浪书社社员。书法作品入选首届全国书法“三名工程”作品展,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一等奖,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等十多次全国性大奖。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王卫军的书法

文/ 薛元明

清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句话曾被反复引用。事实上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按照要求来塑造自己,付诸行动,名副其实;一种是依此来刻意标榜,喊口号而已,名不副实。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王卫军138cm-36cm)

以我对王卫军的了解,觉得其个人气质乃至生活方式,与自身的艺术态度协调一致,真正做到“书如其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一个迷恋行走的人并不断突破自己的人。”作品透露出文气、雅气,源于个人内在的文心。“在这个相对浮躁的时代,张扬个性的时代,如果说我的书法还有一点书卷气息,我感到非常欣慰。所谓‘书卷气’,大概就是刘熙载所说的‘士气’,或者说是 ‘文人气’、‘才子气’。”卫军的作品同时又有“英气”和“虎气”。卫军出生项王故里,成长于西安军校,在军营里得到了常人无法得到的锻炼和磨砺,“走过那段军旅人生,我感觉自己多了一份踏实与责任,多了一份忍耐与执着,也多了一份厚重与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书家们要走出书斋,把目光从关注艺术和关注艺术市场的狭隘视野中解放出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观照自然、社会、历史、自身,担当起一个书法家的社会责任,通过人生的不断丰富,来提升作品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这样创作的作品才会更具文化意义,更有艺术的穿透力、感染力,才能撑起这个时代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天空。”故而阅读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文气与虎气的共同作用,柔中有刚、刚柔并济。我个人并不赞同书法只有书卷气或金石气,兼备而有侧重。因为文人气质普遍存在一个柔化问题,柔弱近媚、过刚易露,折中调和则不伦不类,难就难在这里。很多人学王羲之到最后出不来,变得媚俗,原因在于王字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既有流利的一面,也有雄强的一面,简而言之,就是“雄秀”二字,仅得之秀,难免变得单薄。这一点应该慎思。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王卫军《满江红》230cmx52cm)

任何书家都是生活在一定时空中的,对于时空的理解和把握至关重要,于王卫军书法的解读,亦由此入手。

从时间上来看,既有时间对他的磨练作用,也有他对时间的辩证理解。时间的作用简单来说,气质源于培养,需要长期积淀、濡染,非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谓的“修”,就是濡染、浸泡。通常说“贵族气质”一词,强调的就是潜移默化。不过,侧重的是强调文化理想、人格光芒、人格魅力,讲究的是思想和行为的品质,并不是习惯上所理解的政治、经济地位的特殊性,那只是“暴发户”。书家要做的是文化贵族、精神贵族。王卫军能够做到在行走中积累,在不断的积累中思考。人只有站得更高,走的更远,才能看到更远更美的地方。王卫军具有古典情结,追求古气、古雅,认为书法不能是无源之水。孙过庭《书谱》中强调:“翰不虚动,下笔有由”,《松雪斋文集》中有句:“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但同时,“时尚”也是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真正的时尚应该是具有深度的艺术气质,从来不封闭自己,更不用说固步自封,关注书坛潮流的走向和变化,对自身加以反思,永不停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王卫军书法作品)

从空间环境来说,同样存在对他的作用及个人的辩证理解。环境的作用无外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一方面,多元化社会中的艺术具有不可捉摸性,“笔墨当随时代”,很多人只关注笔墨而忘记了自身,个人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否则无法跟随时代;另一方面,一切言行都是当下的,特定的时代具有不可逾越性。书法的社会学转型与书家专业化、职业化之间存在很多矛盾,书家的可塑性、可变性增大,要学会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按照个人气质来塑造自己。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或者有一种可能,时常违背个人真实的心态。有一点始终需要面对——书法和现实名利的关系。佛教把众生心态概括成“忧喜参半”。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每个人只要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出生那一天开始,就同时面对了死亡等不利的一切,需要面对利害得失。换句话来说,人的烦恼源于对未来的牵挂、挂碍,人总是希望在未来出现合乎自身意愿的结果。有鉴于此,卫军借用圣严法师的话来告诫自己,就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王卫军《爱如电歌词》+行书+小品)

放下便是。故而卫军能够在纷繁芜杂、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本色。时下书坛常常蔓延了一股模仿和炫技的风潮,有太多的媚俗和做作之举,艺术手段与个人气质极度背离,原因在于个人理念的迷茫和游离。跟随时风、泯灭个性的创作比比皆是,俗趣不绝,满纸浮燥。回到“书如其人”的观点来看,卫军除了注重自身气质的培养,即“我”的凸显,另一方面则是要关注“写”,做到纯粹的书写。清人姚孟起曾言:“清则净、净则古、古则新”。“清”去“浊”,“净”去“俗”。“唯俗不可医”,炫技原本就是一种俗。书法要重视“技”,应该是大道基础上的小道,否则就是小技、末技,重视技法,并不唯技法。“我一直是自觉不自觉地行走在书坛的边缘,这样既可有的放矢地参与书坛的一些重大活动,又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审美距离,使自己不至深陷书法大潮的漩涡中。”要知道,书法是一辈子的修炼,保持距离就是保持自己。展览充其量只是艺术之旅的一个个驿站,人生的目标在远方。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王卫军《柳永词祭天神》)

卫军作品的特点可以用节奏和自然两个词来概括。在中外文艺理论中,“节奏”是最早出现的概念和术语,《乐记》中就提出了“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的观点。西哲柏拉图《法路篇》中指出:“节奏即有运动的秩序”。从哲学的角度上讲,节奏是空间和时间的基本形态之一。人类的一切活动离不开节奏。首先是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加深对节奏了解的重要性,其次是掌握节奏的真谛,从根本上来讲,是对自身松紧张弛的人体生理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把握。节就是节制,奏是表现,“奏”是生命的基础,无论是昼夜的交替还是四季的变迁更或是潮水的起落中,都能感受到。当个人亲身体会到自己呼吸时的节奏,以及心跳的步伐中领悟到存在。书写犹如呼吸和心跳,才能够做到自然而然。“自然”一词在传统乃至于现代生活中运用非常普遍。与真、善、美之类在现代学术谱系中因被反复引用而已经变得非常西化的概念不同,“自然”一词并未被某个现代学科当作专门范畴,隐身于日常生活中,得以保留本身的“自然状态”,保留较多的中国特性。“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蕴含了丰富的含义,从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庄,到儒家经学的终结者康有为,乃至古典艺术中的诗歌书画等,无一不见证这一观念的深厚源泉。对于王卫军而言,不仅仅是自然的状态,自然的书写,而且也是自然而然的态度,自然的节奏,不假雕饰,书风平和含蓄、不激不励、典雅温润、从容俊逸。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王卫军书法作品)

王卫军在自然和自我之间,寻找到追求内心世界与艺术世界契合的捷径。“从校园到职业书法家,使很多书家对社会、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认知和人生历练、生命体验比较相近,人生的视野相对狭窄,很难产生深刻的思想火花、与众不同的情感诉求和独特的审美取向。”由此而言,王卫军的书法理念可以概括为:“美是唯一的价值标准”。书法的创作研究是对美的发现和理解,正如他自己所说:“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来体悟、表达和表征人的情感世界。艺术是人对情感世界的体验,艺术本质上就是实践着的人的生命艺术。”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王卫军《岳阳楼记》 35cm-129cm)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试论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文/衡正安

王卫军作为全国70后的代表书家,他的书法追求和艺术状态对我们把握书法的自觉,特别是对“书法形”的自觉具有典型意义。我们通过对王卫军书法艺术特质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其书法的审美追求、艺术价值认同,同时也试图窥视这种“形”在当代书法发展的意义和趋势,在自觉中把握书法的发展方向。

从王卫军所取得的成绩来看,毋庸置疑王卫军的书法追求已被当今书坛主流所认同,这是当今大多数青年书家所追求的。那么王卫军书法为什么能被书坛和专家认可呢?我觉得其最大的原因就是他的艺术追求正体现出当今时代书法对“形”的自觉。在这种“形的”自觉下,王卫军书法表现出独特的个性。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王卫军《兰亭集序》180cm-24.5cm)

(一)字形优美

王卫军的书法取法和创作都是以古代经典书作为对象,这种书体最适合和擅长的主要运用于手札中,不管是二王、宋四家还是元明书家,都是如此。这种书体和书写形式的最基础和最关键的是每个字体外形的把握,这也是最基础和最难的。我们可以发现,王卫军的小行书每个单字都非常优美、典雅,其书写线条干练、结体精美,经得起推敲。这是帖派书法成功的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这种书体不太强调笔画之间的强烈对比,也不过于追求字与字之间的“造势”,他完全以每个字的稳定造型来求得整个作品的典雅、安详,这一点,“二王”行书为我们树立了极其高超的典范,也是我们无法逾越的关键。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王卫军 36cm-46cm)

(二)墨守一色

现代书法的自觉追求,我们认为墨色的变化是可以突破古人的重要之处,当然成功的书家已经在这方面作了成功的探索,如当代草圣林散之的墨色变化,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令人称奇的是,王卫军的小行书几乎对墨色没有过于着意,他的创作几乎只用一色。这虽然继承了手札的墨色特点,并作为一种自觉选择而走向极致,这不能不说书法多元审美取向的魅力所在。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王卫军 35.5cm-18cm)

(三)章法独特

王卫军巧妙地将文字主体、印章、留白以及书写载体的颜色揉合在一起,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和全新的艺术感受。如作品《五柳先生传》和《陈继儒哲言》等,在书写文字的主体之外,运用落款和不同形状的印章、钤印于不同的位子,将书写载体的空间分割,更利用其色纸的颜色产生审美感受,使其具有自我的艺术追求。这充分表现出对他对书法“形”的自觉追求。印章的使用也常常“剑走偏锋”,如册页行书《画禅室随笔》,由于每页的正文文字较小,大胆的用大于正文的印章将主体拉大,不但没有喧宾夺主之感,而且还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些都是古人所没有的。此外,他还独具匠心地将印章预留在正文之中,还巧妙地设计多枚大小不同的印章钤印在不同的位子,产生独特地效果,具有古代书画引首、跋文后的收藏和鉴赏钤印的艺术效果。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王卫军138cm-25.5cm-2)

(四)典雅温润

秀美的汉字艺术造型、独特的书法章法构制以及黑色的线条,决定了王卫军书法的审美倾向典雅温润,特别在其扇面作品中,表现的更加突出。这种审美形式,既有传统文人书法的书卷之气,又散发出强烈的现代气息。他将传统的书法艺术,在现代理念和古代和现代的艺术语言下融合,创作出一幅幅具有古典意蕴又有现代审美特性的书法作品。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王卫军 147cm-24cm)

我们处在一个多元的艺术发展时期,各种书法艺术流派、风格并存,他为创造和产生伟大的艺术思想和传世的艺术经典做好了准备。但是,“多元”并不是说没有“主流”,没有“主题”,这个主流就是一种方向,一种在历史积淀下的方向和“丰富”,一切违背这种原则的只能是“末流”,中华文化的灿烂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这一规律的证明。所以,对“形”的书法艺术追求,就是当下文化“主流”的书法艺术的显现,必将载入书法史册,对中国书法作出自己的贡献。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王卫军33.5cm-33.5cm)

书法艺术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它也和书法艺术自身发展相互作用。当代书法艺术的审美个性,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结合下产生的。王卫军多次和我阐述他对书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的看法,从他的观点中,我明晰的看到他的书法观正和书法主流发展规律暗合。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神奇的一面在于,他虽然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发展理路,但是,他一定会主动和自觉的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前行并创造自己的辉煌。在中国传统的思维中,书法的形式总是“形而下”的不被特别重视的一个环节,我们从中国的书论和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显然,这和中国文化早熟并受到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有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书法的“形”和“神”是书法作品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由于书法的特殊性,特别是作为文字的实用性,千年来书法在魏晋时期作为一种艺术而自觉,但是,对形的自觉上应该不是非常充分,这却给今人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王卫军书法的形式探求,完全不在实用的范围之内,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他巧妙地运用了当代科技的发展,和新材料的运用,自觉地选择各种有利于自己创作的书写载体,对形式是一种自觉追求。这对于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时代意义。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王卫军33.5cm-33.5cm)

王卫军生活照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王卫军 30cm-62cm)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王卫军33cm-68cm)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上一篇:名家眼中的王卫军
下一篇:第八届东盟-中日韩(10+3)青少年科技冬令营圆满落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