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侨网中国贵州兴义9月25日消息(郭纪鹏)2024年9月25日在抗日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南侨机工与贵州二十四拐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篇章,更是嘉庚精神的生动体现。
南侨机工:赤子功勋,民族忠魂
1939年,面对国家危难,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毅然放弃海外的舒适生活,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回国投身抗日救国的行列。他们成为了滇缅公路上的生命线,驾驶着满载军需物资的车辆,在险峻的山路和日军的轰炸中穿梭,确保了抗战物资的供应。据不完全统计,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在执行任务中牺牲,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了华侨爱国史上的壮丽篇章。
贵州二十四拐:抗战生命线上的丰碑
贵州二十四拐,这条蜿蜒于群山之间的公路,是滇缅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抗战时期国际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它见证了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是抗战精神的丰碑。二十四拐的建设,是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见证,也是嘉庚精神的生动体现。
嘉庚精神:爱国爱乡,服务社会
陈嘉庚先生的精神,是南侨机工与贵州二十四拐故事中最为闪耀的内核。他一生爱国、创业、兴学、服务社会,形成了一系列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嘉庚精神的核心是爱国爱乡,他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对国内外局势不仅深入了解,而且判断正确,分析精辟。他的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对教育的重视上,更体现在对国家危难时刻的无私奉献上。
南侨机工与贵州二十四拐的故事,是嘉庚精神的生动实践。在国家和民族最危难的时刻,陈嘉庚先生引领着华侨青年,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牺牲,书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凯歌。他们的故事,不仅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更成为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欧洲新侨网版权©所有)